第一百一十二章 峨眉起风波(2/3)
“多谢大哥,为了俺的事情……”
有了完整的“灵明石猴”的本源,孙悟空虽说修为还没能上去,那份玲珑剔透的心思,却已经表现了出来。
无论是说话还是考虑问题,已经没有了往昔的莽莽撞撞。
“老三你又来了,过去是过去,现在咱们是兄弟,我杨戬的就是你的,还用得着谢吗?
不过,我就算是能搞到几枚蟠桃,却也不能像当年那样,让你能吃到饱的,哈哈哈……”
……
杨戬暂时留在“斗牛宫”中陪伴娘亲云华仙子,李治和杨婵却要下界去了,此事还是去当面禀明过大天尊的。
看到李治的修为再次提升了,玉帝既感到吃惊,又有些庆幸。
李治现在提升的越快,对他来讲越有利,好歹李治名义上还是天庭的人,更是他玉帝的外甥女婿。
李治和杨婵下界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回大唐省亲,顺便把婚礼给办了。
李治即便修为再高,内心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族,该走的仪式他还是想给杨婵一个的。
修炼岁月不知年,如果仔细算算李治的年龄,都快要二十八岁了。
二人大大方方地离开了“南天门”,要顺道去一趟二郎神的“灌江口”,据说那里有杨戬早就给妹妹备下的嫁妆。
而杨戬和娘亲云华仙子,却要在李治和杨婵成婚的正日子赶过去,为此连“哮天犬”都被临时派给了杨婵,由它来负责传递消息。
峨眉山,地处南瞻部洲,位于大唐国土的西南端,距离二郎神的“灌江口”倒不算太远。
孙悟空自然是被留在了“灌江口”,杨婵亲自交待了“梅山六兄弟”,这位也是杨二郎的结义兄弟“至尊宝”,并将李治一并介绍给众人。
这哥六个听说“三圣母”要成婚,又是一阵道贺,并奉上各自的贺礼自不必多说。
李治和杨婵在“灌江口”安顿好了孙悟空之后,就特意绕道了峨眉山,按照李治的说法,二人也算是来一次“旅行结婚”了。
……
在整个南瞻部洲来讲,峨眉山确是一个难得的灵气充盈之处,且正处于人口众多的川蜀,无论什么人在此建观立庙,均能香火鼎盛。
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怕恐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
最早的时候,此处算是道家的洞天福地,传说当年广成子仙师就曾经在此传道,而道家共有三十六洞天,峨眉山就是“第七洞天”。
后来也有道家诸多大能来此传道,却不知是何原因,这些大能竟都没有将此处作为自己的道场。
倒是慢慢的,在峨眉山中,不时地有新的寺庙建起,光头的僧人日益多了起来。
相传,在东汉永平年间,峨眉山华严底下,住着一位叫蒲公的老人,世代以采药为生。
一天,蒲公在山上采药时,看见一头麋鹿,一路追踪,来到金顶绝壁处,麋鹿突然消失,只见山崖间升起紫色的云雾。
蒲公把这一奇景告诉了庙里的宝章和尚,和尚指点他说,你看到的是普贤菩萨的应身,于是蒲公自发募集善款,在峨眉山上建立了“普光寺”,专门供奉普贤菩萨。
大唐建立之后,李唐皇室自然是尊道家的,毕竟他们就自称是道门掌舵者李耳的后人。
同时,为了兼顾各方的利益,李唐也并不反对佛家的传播,只要有利于皇家统治的,都会得到扶持。
君不见,唐皇李世民不就同西去的唐僧八拜为交了吗?
由汉到唐这段时间,峨眉山几乎已经被佛门寺庙所占据,甚至对外声称此处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不再有道家的“第七洞天”之说。
可谓三里一庙,五里一寺,这些寺庙大多依山而建,或掩映于松柏之间,或耸立于高峰之上,与峨眉山水融为一体,化为点缀群山的独特风景。
“乾明观”,位于四峨山的半山腰,却是一座难得一见的道观。
此处虽然也算是峨眉山的范围,却早已远离了主峰,比起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来,却要差上许多。
不仅山上的灵气难比那些主峰的十分之一,就是往来的游人、香客,也少的可怜。
“乾明观”紧闭着大门,说是大门,恐怕远不及普通寺庙后门来的有牌面。
在“乾明观”门外,却一直有两人在此徘徊,看样子已经不是在此停留了一次,更不是停留过一天。
“三……三爷,咱们还是先回去吧,这次已经等了三天了,依然没能见到那位,小的怀疑三爷您是不是看错了啊?”
一个护卫模样的人,魁梧的身材,太阳穴鼓鼓的,两眼如灯,随处一个护卫,居然都有着“半步武道通神”的修为?
“吴护卫,你若是觉得无聊可先行回去,本公子在此再等几天,如何还是见不到人,也就返回‘万年寺’去了。”
“你可先回去禀明师尊,欠下的课业,我会一点儿不少地补回来的。”
说话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虽然身着普通的文士服,一举一动却有着不同常人的气度。
虽然是文士打扮,腰间依然悬着长剑,一看就不是虚有其表的装饰物,长剑未出剑匣,就隐隐约约感觉到它的锋芒毕露。
这位三爷一发话,刚才开口那位吴护卫,只好将一肚子的不情愿给咽了回去。
他只是一名护卫而已,自然当不了主子的家,更何况,他这个护卫更多的就是跑跑腿,真遇到危险了还不知道谁保护谁呢。
吴护卫有着“半步武道通神”的境界,而他跟随的这位三爷,修为却早已到了“元婴”后期,修炼的居然是纯正的佛门功法?
只是腰间那把剑,跟他身上的气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看来他要不另有师承,要么就是有特殊的经历。
又是一天一夜过去了……
太阳再次从东方升起,就在吴护卫再次不耐烦的时候,“吱呀呀——”一阵声响,“乾明观”的角门终于开了。
从里边走出来一名十五六岁的小道童,看样子是赶个大早,要到附近的集市上去采买东西。
“小道士有礼了……”
等候了几天的这位三爷,却不曾有一丝苦候几日的疲惫和心烦,反而神采奕奕的上前问候道。
“您是……”
冷不丁被人堵在大门口,小道士就是一愣,抬头看到是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就更加纳闷了。
“在下杨恪,乃是‘万年寺’的俗家弟子,这十多年也一直在‘万年寺’中修行。
前些时日偶尔在山中行走,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的小……公子。”
“后来发现,那位白衣公子进了‘乾明观’就没有再出来,想必不是观中的子弟,就是常驻的香客。”
“不知小道士可否行个方便,替在下引荐一二,这里有百两黄金,算是杨某的一点儿心意。”
这位自称杨恪的一边说着,一边从囊中取出两大锭金元宝,每锭足有五十两,真是百两黄金啊?
小道士登时眼睛都瞪圆了。
“这个……按理说我‘乾明观’中之人,俱是小道的长辈,小道本不该多嘴的,只是您这诚意也太丰厚了!”
这位小道士,虽然身着道服,其实就是后厨的一名杂役,摸过的财货多于看过的经文。
“见钱眼开”,可不只是说说而已,更何况眼前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一百两黄金啊!
“您说的那位白衣公子,应当是寄居在我观中的一位贵人,不过此人据说神通广大,借居在此也有些年头了。”
“嘿嘿,看在这一百两黄金的份上,小道可以跟您说句实话,那位可不是什么公子,而是一位修道的女冠。”
“外出时为了方便,多以白衣公子的样貌出现,您如果真想见到她的话……”
小道士话说了一半,却故意停了下来。
看来,这位小道士年龄不大,心中的弯弯绕还真不少。
杨恪见状,急忙又从囊中拿出两锭黄金,凑足了两百两。
这些黄金,原本是杨恪的府中送来的“例钱”,“万年寺”那么大,上下好几百张嘴呢,大多数只是平常的僧侣。
杨恪在此修行,虽说是自己的“机缘”,他也明白是有大的势力在背后支持着。
不过,见过“世面”的杨恪,为了让自己心安,过得更加舒服一些,这些年也习惯了不断地往“万年寺”中抛金撒银。
佛要穿衣、人要吃饭,总得有些花销的,更何况那是几百张嘴啊。
一次两次之后,“万年寺”的方丈也就默许了他,给钱还能有不要的吗?
杨恪的修行,更多的是他自己一个人在“万年寺”后山的一处院落中潜修,每隔半月,就会有一名老和尚前来传他佛门功法。
老和尚自称“慧可”,看起来是一位行事很低调的老僧,至于这个名字,杨恪还真知道,在整个大唐的佛门中都小有名气。
只是杨恪却不知道这老僧的真实来历。
跟这老和尚的相遇,后来杨恪每每想起之时,就觉得是此老刻意为之,一直不明白对方的意图所在。
只是一晃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除去自己没事向“万年寺”捐赠了无数金银之外,慧可老和尚却从来都没有主动要求过。
而杨恪自己,却从一个后天高手,一步一步成长到了先天高手,紧接着又完成了“筑基”,正式走上修炼之途。
修炼的功法是佛门正宗的功法,修炼的院落,更是被慧可老和尚布下了“聚灵阵”,是整个“万年寺”都数得着的地方。
十多年之后,杨恪已经修炼到了“元婴”后期,依然没见到有什么人来找他,起初那份戒备心理就放松了许多。
心理一放松,骨子里的本性就迸发了,不再是苦修在那个小院子里,除却每隔半月慧可老和尚会莅临一日,其他时候杨恪反而更喜欢在峨眉山中游玩。
恰恰在上个月,杨恪正在峨眉顶观日出时,却发现了不远处的一个白衣公子。
杨恪自然是一位取向正常之人,如果对方真是一位公子,他岂会一见倾心,且痴迷到尾随而至“乾明观”,这才有了之前的一幕。
“这……杨爷您这出手还真是……小道生平仅见啊——”
“乾明观”这小道士,直接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来,里三层、外三层将四大锭金元宝包裹起来。
“杨爷您还是真问对人了,引荐小道自然没有那个身份和能力,不过有一件事情,小道可以跟杨爷透露一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