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绸缪(2/2)

你回去就发电报吧。

以通化铁路公司的名义把他调过来。

年前你就回沪上,年后就去德国吧。

时间不等人啊,东北之地不比关内。

我们是三面为敌啊,若是在这几年没有打牢基础,那么等日俄之间关系一缓和,到时候我们就完蛋了。”

杨锐到东北已经是大半年了,对东北越是了解就越是担忧。

四月的时候还他认为有毛概这本红宝书,自己在东北站住脚是万无一失的,实在不行就打土豪分田地。

可五月的时候认识张焕榕。

通过他家派过来协助农资公司的那几个账房,对东北的情况又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东北从辽南到黑龙江,土豪佃户是有,但非常少,雇佣佃户的不是旗人就是寺庙,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有个十亩以上的地。

这时候东北还处于移民的前期,辽南以北到处都是可以开垦的土地。

清朝税负虽然比明朝多了好几倍,但总的来说百姓生计还是不错的,在东北要想在土地上做文章,难啊。

和杨锐的担忧不同,钟观光对东北了解的越深却越有信心在东北立住脚。

他道:“到07年的时候,我们铁路修通。

军工厂也建好,哪怕是满清联合日俄来剿,也是不怕的,其他不说,只要我们不正面硬扛,在通化这样的山林之地,他们能拿我们怎么样。”

杨锐见他说的道理很是摇头,“宪鬯你想岔了。

是不是能抵挡住三军进剿不在枪炮而在人心。

不说别的地方,就说这怀仁吧,耕地就有三十二万多亩,两万一千三百多户,人口十四万。

减去那些旗地还有庙产,每户最少也有十亩地。

这十亩地种高粱的话,一年能收三千斤。

这还没算田头地角种的那些大豆。

怀仁县每年的租税也就在九千三百多两,算上各种花样摊到每户还不到一两,这一两值多少钱,还不到一石高粱米的钱。

除了交税捐。

除了自己吃,这大豆和余粮都是可以卖钱的,如此生计,老百姓是不会跟我们造反的。”

钟观光凝神在听杨锐所说的东西,之前他的信心所在是基于枪炮弹药,他到了通化近一年的时间,竭力之下各项建设都已经有了些雏形,如此再过几年时间,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就要耸立于这东北之地,到时候不管谁来攻都得掂量掂量的。

他对杨锐的说法还是不认可,道:“民心是重要,可是我们有枪有炮,不管是俄国人日本人,还是清军过来都可以叫他们有来无回。

再则,一旦俄日进犯,百姓定会群情激愤,到时候民心自然在我。

庚子年时,……”

杨锐打断他的话,“那你怎么不说现今日俄之战,你看到了群情激愤了吗?

俄国人强征劳力,横抢马匹粮食,军纪不整"qiangjian"民女,你看看哪里又群情激愤?

日本人就是用钱用枪也没有收买到多少胡匪。

这东北之地不比江浙,江浙地方上士绅众多,文气不落,若是外敌进犯,哪怕秋毫无犯也会有士绅豪族举旗召集民夫死战,可这里,哪有什么士绅,百姓是有奶便是娘。

若是我是日军,决意清剿之前一定要清廷下诏说我军是来帮助朝廷剿匪的,各县民众不得纵匪为患,然后剔除那些军纪差的清军,只留向导,自己也约束军纪,与民秋毫无犯。

若是发现有人暗中协助我们,也交由清廷判罪斩首,如果这样,谁还会反对日军?”

杨锐说完,钟观光到时无话可说了。

确实,如果清廷真的这样下诏请日军帮忙剿匪,同时再整肃军纪,地方上一定反不起来。

杨锐说完也是叹气,本来他的计划是通过银行和农资公司收买民众,再派军队清乡打击土豪劣绅,然后再建立联庄会,最后通过减租减息最终绑定民众,万一这还不行使用大杀器土改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先不说土改成不成,而是这东北没什么好改的,佃户太少,大部分是自耕民,生计一时间无忧,你就送给他土地他也未必会要啊。

过了一会,杨锐自嘲道:“这革命啊,有两种人最想发动,一是那些天天吃不饱的,不革命他们就无法活命,所以他们非革命不可;再一种就是我们这些天天吃太饱的,小日子本过得有滋有味,可就是读书太多,想的太深,看的太透,知道这是个怎么个世道,所以想去改变这世道,富强这国家。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