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卷 家与国第二十三章 猜测(2/3)
“甲号到己号?”徐华封暗忖,得益于他理科生的头脑,他道:“有是一定有,可核心人员不是他们,只有计算机实验室有数人了解项目大概。”
“是这样。”杨锐也思索起来。
计算机并非全然是战争利器,他最关切的是核能、雷达两个。
“确实如此。”徐华封点头,“核能和火箭关键是化工、喷气发动机、晶体管则涉及冶金、雷达在于电子,这些都不是美国强项,美国生产的无线电台、摄影机还不如我们。
唯有计算机美国人走在前面,我们不得不购买其专利并借重一些人才。
竟成,计算机很重要吗?”
“暂时还不重要。”杨锐说道。
此时ibm公司还未成立,但美国已经有了制表机、手摇式计算机等等,理论也得到了发展,算是诸国基础最好的国家。
“但以后很重要,这些人还需想办法将他们调入其他的项目,实在不行就解散实验室。”
“明白了。”徐华封点头道,他说罢又问:“那其他实验室该怎么办?”
“其他实验室……,如果这些人能够被其他学生……”杨锐说到这里转头看了张实一眼,道:“留欧的那些学生可有这种兄弟会组织?”
“报告先生,暂时没有发现!”张实说道。
“不过如今欧洲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他们或多或少应该接触过这些东西……”
“这个不管了,我在乎的是苏联成立前的那些留学生。
之后的年龄太小,即便回来也未必能担当重任。”杨锐说完又看向徐华封。
道:“如果这些留美学生不可替代,那就让他们接着研究。
待突破关键点后再让别人接手,实在不行就像那斯特拉一样,全面监控。”
尼古拉.斯特拉收编之后被安排在美国某个隐秘处,现在他正负责无线电遥控实验室,为了防止科研成果泄密,除了让白种代理人与之签约外,还随时准备清洗——一但中美开战,斯特拉的研究成果很可能会用于美**方,这是绝对不容许的。
“我明白了……”这一次徐华封说的很无奈。
他很明白全面监控意味着什么。
“那工部、还有运部的那些人怎么办?”
“这些人没办法,除了想办法将他们调离关键岗位外,”杨锐摇头,“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监控,并预先想好补救措施。
这事情还需璇卿的配合……”
“那是不是现在就叫她来……”徐华封问道。
国内是国安局的地方,情报局是管不了的,现在出了这么大的隐患,势必要告之秋瑾。
“这个先等一下!”杨锐道,“留美学生不可靠……。
这是有原因的。
你说璇卿会怎么看这件事情?
会不会认为是我故意弄出来的?”
徐华封全然是自己人,两人的关系比杨锐与徐贯田、谢缵泰更为密切,具体的说两人都是工业党,徐华封想将中国建设为一个比西欧还要现代化国家。
如此除了自己的功名外,更有不负父兄遗愿之意;而杨锐则需要一个坚实的工业体系以让他不浪费宝贵的机会,二战中纵横捭阖。
给国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而章太炎和秋瑾只是中立角色,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
一个除了保存国粹外,则希望百姓能不再受苦、另一个却只是全心全意希望女人不再受苦。
并且,两人都不想会内诸人相斗。
最后是蔡元培,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可得益于杭州举义的名声,以及作为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的真正创办者,他在复兴会内的声望不比杨锐低多少,复兴军内的将领在成为杨锐学生之前全是他的学生。
留美学生有问题,那自然和在美多年的虞自勋脱不了干系,以虞自勋和蔡元培的密切,又和蔡元培脱不了干系。
秋瑾的性子光明磊落,一旦确定留美学生有问题,那自然会通报蔡元培、质问虞自勋,他们知道那就等于留美学生都知道,所以杨锐不太像将此事告之秋瑾。
杨锐虽然嘴上说担心秋瑾误会,可内中的考虑徐华封完全明白,他问道:“那不告知璇卿怎么监控这些人?”
“国安局不能放在璇卿手上了。”杨锐说道。
嘴上的香烟明明灭灭,烟雾缭绕。
“那交给谁?”徐华封当时可是听到过蔡元培质问杨锐用国安局监控诸人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借口,国安局交给了秋瑾。
现在杨锐要拿回来是不可能的,大家都会反对,权力毕竟太大,特别是他将二十年连任。
“交给枚叔行不行?”杨锐吐了口烟,笑问道。
“璇卿那边依然有知权权。”
“枚叔……”没想到是章太炎,徐华封错愕,“他能管的来吗?
以什么理由拿过来?”
“枚叔现在是副总理,璇卿只是民部尚书,巡警又在她手上,加上国安局岂不是多此一举?
国安局是全国性部门,两个总理都不能沾边,那就太说不过去了。”杨锐说着自己的理由,“至于枚叔能不能管得了,这个不是问题。
问题是孑民会不会反对。
常委会我们占优,可常委会扩大会议我们就未必占优了。”
“那枚叔那边呢?
你就是交到他手上,以你们一见就吵的关系,他也未必……”徐华封说道。
“那就是我和枚叔的事情了。”杨锐道。
他随即说起章太炎的分封之策,道:“杨增新说:西出阳关无好人;移民没有复兴军保护就斗不过哈萨克土著,哪怕他们有枪,所以北庭我同意实行改流归土。
枚叔看了报告对此爱不释手,他调研之后就想将此挪到关内,当然关内不叫改流归土。
而是叫再行分封。
说是要以战国诸国为边界……,其实就是以山川河流为边界。
分封朱宽肅的几个儿子,然后在这些封国内搞改流归土……”
简单的把章太炎的构想描述出来。
徐华封目瞪口呆。
他道:“那现在这些公务员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像贵州那样的地方,一个县未必能出一个县令,退回原籍即可,像绍兴这样出师爷、出县令的地方,那就只能竞争上岗。
真要是失业,那也只能由户部发养老金,把这些人养到死便好,以现在的官员数目,这根本不是负担。”杨锐道。
“那中央政府呢?
还有工部呢?”徐华封问道。
“都还在啊。
不过不再是父亲。
变成婆婆了。
税收也将大部分截流于地方,他们爱建什么项目,那便建什么项目,只要符合工业标准即可。”杨锐笑道。
“这其实是变着法子的各省自治,枚叔全心钻在古书里,所以名其名曰:再行封建。”
“事情真是太大了。”看着杨锐一脸轻松,徐华封死劲摇头,“一旦真实行,那又会变成清末那种各省督抚对抗中央的局面。
而且若士绅和土官联合起来,百姓们又要遭殃了。”
“绝不会是清末那种局面。
清末督抚和中央相争,督抚想中央开国会,中央则要督抚开省议会。
这是省与中央的冲突,下面虽有县议会之类,可这些人根本说不上话。
除了层次不同。
规制也不同,满清可没有工业标准、商业法规、商业银行。
也没有成系统的大理寺、督察院、这些司法系统。
这些都没有,监督没有。
能与其制衡的力量也没有,自然官绅勾结能一手遮天。
现在可不同了。
稽疑院不是省代表组成的,而是由州、府代表组成的,这个级别的自治势力很小,有的州只有一两个、两三个县,他们闹不出什么事情,也扛不住中央的干涉约束,不管谁掌权,都难以为非作歹……”
杨锐已成反对分封转变为赞成分封,徐华封听了半响最后问道:“竟成还是认为要民间自发投资实业为好?”
“不是这个意思。”杨锐说道,“我们只负责战略,民间负责战术;我们负责产业规划,他们负责产业竞争。
待我们规划完了,就等着他们填空吧。”
“可这样的大的转变,很难在会内通过的。”徐华封再次感叹事情太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