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节 天朝弃民(1/2)

西元1583年9月20日,北京,紫禁城,皇极门暖阁。

王锡爵在应宣觐见之前仔细地最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黑色细纱朝冠在头上戴得端端正正,腰间束着一条金丝白玉带,宽大的绯色罗绢朝服上一对仙鹤穿云翱翔,姿态优雅精美绝伦,与朝冠同样颜色和材质的白底朝靴更是光洁得一尘不染。

他满意地拍拍手,挺起胸口敬候宣召。

朱红大门带着年事已久的吱嘎声缓缓开启,空置多年的房间中隐隐带着一丝陈腐的气息。

在门口两名手持拂尘的青衣小宦一起躬身行礼的同时,王锡爵看到了本朝万历陛下朱翊钧被秋日骤然照亮的龙颜——疲倦的双眼中尽是掩不去的焦虑,微胖的圆脸上带着淡淡的忧愁——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帝国最高统治者君临天下最强大富庶的国度已有十一年,而今他正经历着有明一代朝堂上最为尖锐的权力斗争。

“爱卿请起。”见王锡爵匍地行礼,朱翊钧有气无力地吩咐道,“朕今阅众官参谏西洋总督申时行本,均言西洋行省近年法度败坏祸乱朝纲,不循祖制而专行各项奇技淫巧,不知王卿以为如何?”

“陛下,西洋总督府多年来不依朝廷建制,大权独揽,私掌官军,擅起兵祸,这些都是不争之实。

然前首辅张居正却不听谏言,一意孤行任用私人,实乃社稷之害也。”

“又是张先……张居正?”万历皇帝冲动地从龙椅上站起来,又颓然坐回原位,“朕自先帝隆庆六年六月登基以来,历十有一年,外廷依仗张居正,内廷依仗大伴冯保,却不知原来这两人结党营私,竟然祸害到如此程度!”他深深吸了口气,“张居正已经身败名裂,冯保也已远放南京,两人昔日的党羽现在大多烟消云散,真的有必要对西洋行省大加惩戒吗?

吏部下次官员考核时,把申时行调回京城,另换一员肱骨重臣便是了。”

“臣窃以为此举不妥,”王锡爵立刻作出回答:“有此先例不除,各地官员心中怎能服气,十余年来,各地不满西洋行省的奏章何止百千?

如今张冯两人新去,朝堂中局势未稳,陛下万万不可姑息迁就。”

“西洋行省每年税银接近两千万,相当于太仓岁入的六成左右,如果陡然禁商务农,朝廷的财政收入实在难以维持。”皇帝仍然心存疑虑。

“陛下,西洋之民长期受张居正与申时行邪说蛊惑,对朝廷的忠心恐怕……”王锡爵见万历帝尚在犹豫,便放出了最后的一击。

朱翊钧闻言为之一惊,“王卿何出此言?”

王锡爵干笑一声,“陛下,请容微臣为您讲一段本朝旧事。”

“说吧。”

“宣德六年秋,南泓伯王景宏率清和等舰返回中国,昔靖海侯远航随员中尚有近两万滞留西洋,他们在今西京一带屯田建城,此乃西洋行省之最初雏形。

纵贯正统年间,这些人多次抗命屡召不回,南泓伯本人也于正统六年率第一批移民再出西洋不复返京。

“天顺初年,兵部尚书于谦因获罪英宗,远镝西京督建西洋行宫,除征调的四十万官吏军民外,随行数万亲兵均为精忠死士。

这些亲兵再加上靖海侯旧部就构成了西洋行省的核心,时历一百多年,他们仍是新大陆最显赫最有威望的家族。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家族的意志,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左右西洋总督府的决策。”

“这……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啊,各省地方都要仰仗士绅……”

“陛下有所不知,新大陆远离北京,法度政令大多与中土不同,那些军人后裔相互联姻,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阶层,世世代代要么身居高位,要么弃政从军,早已牢牢控制了整个行省。

他们的忠勇微臣不敢怀疑,但这颗忠心却不是为陛下而跳动的。”

“那他们到底是对谁尽忠?

申时行?

张居正?”

“臣要说的却不是他们,”王锡爵从皇帝的话音听出了抑制不住的怒气,他不动声色地笑了笑,向前再逼一步。

“是靖海侯郑和跟首任西洋总督于谦。”

朱翊钧恍然失笑:“爱卿说笑了,这两人早已死去百余年,焉能与朕为敌?”

“微臣所言非虚,请陛下再作考虑。”

万历心念一转,语气随即变冷:“这么说来,西洋行省内早就已经是军政一体了?

这等大事为什么不及早向朕禀报?”

“首辅张居正。”

“这还了得!”万历帝龙颜大怒,“立刻将申时行革职查办,命西洋行省克日内解散一切水陆军队,拆除所有两桅以上船只,禁止与外番再行私自通商,有违令者一律处以极刑!”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王锡爵连忙劝道:“若是如此急切,申时行必反,只可徐徐缓图。”

“依卿之言当作如何打算?”

“降旨好言安抚申时行,先令其禁海停商,再削其兵权。”

“就依卿言,文渊阁可即刻拟旨。”

“陛下圣明。”

西元1583年10月19日,南非,好望角。

泼墨般的雷雨云随着狂风无休止的鼓动,在阴郁的天空中翻腾涌动,与之相和的是大海不知疲倦的愤怒咆哮。

昏暗的海水夹杂着苍白的泡沫,被千斤之力高高擎起,以毁灭一切的雷霆万钧之势扑向陆地,让自己粉碎在每一块岩石的棱角上,呜咽着化为无数水滴飞散而去。

坚强如故的岩石默默地承受了这永恒对手亿万年不变的鞭挞,在一次接一次的冲刷下耐心地等候着未来。

一道银色的闪电打破了天地一色的混沌,在这神秘凝重的黑白背景中摄下了两个轮廓清晰的身影。

他们挺身肃立在山崖巅峰,蓑衣下斗篷紧裹,在暴烈的雨幕下一动不动。

“我们在浪费时间。”萧弈天开口说道,平静的语气中带着不容执拗的决心。

“风暴会一直持续到明年春天!”

“在这样的天气下航行?”舒时德极力分辩道:“就算是最老练的船长也不敢这么做!

没有星象指引,无法校正航向,舰队会在暴雨中迷失的!”

“就算是迷航也不会比抗命更让我恼火。”萧弈天冷漠地回答,“我是军人,你也当过兵。

这就够了,军舰上只有命令和服从,没有讨价还价。

现在告诉我,船长,告诉你的长官,最快到满剌加要走哪一条航线?”

多年从军的习惯使船长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普通商船常走的航线途经摩加迪沙和卡利卡特,这条路在夏天顺风顺水,现在这个季节却是寸步难行,加上大半个印度洋都已经在穆斯林联盟的控制之下,就算可以走这条航路,恐怕也是危险重重。

我曾经听莫卧尔商人说过,如果从麻林地横穿大洋,利用东行的洋流,只要一直保持航向,不脱离海流范围,大约五旬日就能到达满剌加了。”

“很好,就按你说的去做。”总兵隐在斗笠下的面孔看不出任何表情,然而舒时德明白这短短一句话下潜藏的满意。

他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顶着再次冒犯的危险上谏。

“大人,我们没有关于这条航线的水文资料,沿途也不会经过任何城市,茫茫大海,没有什么路标灯塔,冒这个险真的值得吗?”

“值得?”萧弈天一下子转过头来,恶狠狠地盯着舒时德,眼里燃烧着狂热的火焰,连雨水流进了领口也浑然不觉。

“短短一百多年,帝国上下就已经丧失探索进取的精神了吗?

看看你脚下的陆地,看看你背后的城市和灯塔,这里是好望角!

一百六十三年前,我们帝国最伟大的航海家、靖海侯郑和大人正是从这里转舵北行。

那同样是个西风凛冽暴雨倾盆的冬天,摆在他面前的同样是没有路标没有灯塔的茫茫大海!

甚至从来就没有人知道远航目的地在哪里,还有多远!

恶劣的天气、陌生的世界、满怀恶意的土著人,在这所有一切不利因素的包围之下,靖海侯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前进!

“这世上有什么能抗拒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呢?

是天时?

地利?

还是人为?

越过好望角,于是我们发现了欧罗巴洲;不选择原路返回而继续西行,于是我们得到了新大陆;十年持续不断的探索,在浮冰间艰难前进,于是我们找到了返回本土的景宏海峡。

要是畏惧风险,担心失败,哪里来今日如此的大明盛世?

哪里来这日不落帝国的锦绣山河?”

年轻的统帅缓了口气,开始从激动中平息下来,语气也平和了许多:“我不是不了解,这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已经使太多的人习惯于安居乐业的生活,逐渐开始忘却冒险与进取,忘却那段太平盛世到来前的烽火岁月,忘却那些曾为和平而流淌的热血……然而,当没有人还记得这一切之时,那便是乱世降临之日,便是最最可怕的国家衰亡之兆!”

“我明白了,大人。”舒时德敬佩地点点头,心底油然浮生一股得遇明主的喜悦。

徐先生,您确实没有看错人,这位青年将领不仅有着远远超越年龄和外表的卓绝见识,更有着我们所需要和珍视的潜质——那种能够指引一个帝国前进方向的能力。

他微微偏过头,把视线移向山岬环卫下的港湾,风雨中千百点灯火摇曳不定,整个舰队四十多艘大小战舰正静静地等候着统帅的命令。

“舰队在今晚就可以完成起航准备。”

西元1583年12月2日,东南亚,满剌加海峡,亚齐。

城市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天朝上国的无敌舰队就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以与那巨大的船身不相衬的轻盈和优雅滑过微波的水面,同舷侧炮窗后千百门散发出死亡般凝重气息的待发重炮恰成鲜明对比。

几艘穆斯林军舰奉命上前发出警告,却徘徊在火炮射程边缘踯躅不前。

当空皓月怎会与这些区区秋萤争辉,大明战舰对之视而不见,甲板上旌旗招展金鼓齐鸣,耀武扬威浩浩荡荡,直奔满剌加而去。

那高高飘扬在重重云帆之上的双龙日月旗,在惊鸿一瞥间深深烙入了亚齐人震颤的心灵,铭刻在了他们战栗的记忆之中,以至于几个世纪以后,在中华帝国身陷战争泥潭的最艰难时刻,当地的穆斯林仍然保留着先辈们对天朝上邦的无比敬畏。

亚齐已经被舰队远远抛在了背后,到满剌加的行程只剩下不到两天,舰队上下两万多官兵都松了口气。

满剌加从郑和时代起就是帝国忠实的属臣,城南港口建有木城一座,内有帝国水军专用的多座仓库,储备军用粮草超过十万石,其他一应物资不计其数,船到满剌加,不但舰队可以得到必需的粮水补给,士兵们也可以借机上岸休息两天,放松一下两个多月来时刻紧绷的神经。

然而,当第三天清晨到达满剌加时,就连萧弈天本人也大吃一惊,先前舰队统帅部预想过在满剌加可能看到的种种情况,却万万没想到会如此严重:木城和仓库化为一片废墟,残垣断壁间焦黑的灰烬早已冷却多日,不但物资被洗劫一空,一百多名护兵也被尽数杀死。

围观的人群突然让出一条道来,闻讯赶来的满剌加苏丹宾塘匆匆走到明军将领面前开始诉苦:“自从去年春天开始,莫卧尔、爪哇等国便多次遣使威胁,逼迫我国与大明断交,我满剌加虽孤悬海外,却世代受大明恩泽,如何肯与此等奸徒为伍,因此决计不从。

六个月前,爪哇举倾国之兵渡海入侵,小王派一快船急赴中土告急,请求上国出兵援救,不料竟被拒绝,满剌加国小民贫,不敌爪哇大军,只能忍辱屈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