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中计(1/2)
这世上如果有后悔药的话,赵政一定要买一颗。
秦军溃败,楚军骑兵不时突击,到最后连卫卒也被击溃,留在他身边的卫卒只有千余人。
左军之将杨端和派人请他去丰镐,右军之将蒙恬希望他东渡灞水。
他心里想往东,可侦骑说东面铲水浮桥已被荆人所占,而章邯又败,十五万秦军尽墨。
抛弃了常旗,不再骑那匹赤骥马,颠簸马车里的赵政心中全是后悔。
他后悔听信卫缭等人的计策,不决战仅阻击;他后悔再任章邯为将,使得南面楚军攻占灞上,切断秦军的退路;他后悔两个时辰前自己没有策马迎击楚王,如果楚王死了,自己不会匿身逃亡。
如果自己死了,那一了百了,不会受到这样的屈辱……
赵政眼睛充血,看谁都是凶横怀疑。
奉浆的寺人稍微慢了,便被他一脚踹倒——他知道自己应该理智,可他控制不知自己的情绪。
更准确的说,他找不到平和的方式来发泄愤恨和不满,而如果不发泄,他的内心无法安宁。
“大王……”赵高也在马车里,他奉给赵政的东西,是庶民才吃的粝饼。
为了逃亡,一切多余的东西都扔掉了,现在只有这种下等干粮。
“寡人不饿。”赵政毫无食欲,深深的陷在懊悔中。
“大王今日粒米未进,再不进食……”赵高在车厢里顿首,没有伺候好大王是他的责任。
“寡人不饿!”赵政大怒,一挥袖就把他奉着的东西扫飞。
“小人死罪!
小人死罪……”赵高惴惴,他大喊请罪时,车外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荆人!”
从中午到现在,马车一直在行进。
先是往南,然后往东,接着又往西。
任何一个方向都能碰到荆人骑兵,此时秦军再无战心,哪怕荆人是单骑,也不敢主动攻击,而是速速避走隐匿。
这是侦骑,不主动避走反而发起进攻会惹人怀疑,故而保护赵政的卫卒也是避走隐匿。
先秦时期的西安并不平坦,有塬、有沟、有池、有泽,上林苑会建在这里,当然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水有林。
卫卒行走于上林苑中,就好像行走在咸阳城中,一切都是轻车熟路。
此刻卫卒就隐没在一片灌木林里,等待楚军骑兵经过。
诸人听着马蹄声,情不自禁屏住呼吸。
闷热的马车内,赵政的脸越来越扭曲,他无法忍受在自己的土地上躲避荆人的屈辱,他是秦国之王,不是秦国的城旦、隶臣。
“……与荆王一战。”他双手交握,面色已然涨红。
“寡人欲与荆王一战!”他复念道,脑海里想起荆王单骑前冲的场景,那时秦军还未溃。
“寡人欲与荆王一战!
!”他歇斯底里的爆喝,声音直透车厢,传向车外。
“大王何谓?”卫缭在另一辆戎车上,他正庆幸楚军骑兵消失,没想到车厢内的赵政突然狂喊。
他与赵勇对视一眼,赶忙上前开门,揖向赵政。
“寡人欲与荆王一战!”赵政踏步走出车厢,就要寻找赤骥,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
“大王何至于此!”赵勇劝道。
“昔年先君穆公数败晋人之手,屡受屈辱,又如何?”
秦穆公霸于西戎、联楚抗晋,奠定秦国后日之根基,赵勇的劝慰虽然让赵政心里好受些,可他还是决心与熊荆一战。
“大王已忘当年之志否?”卫缭没有劝慰,而是直接相问。
“未曾忘。”卫缭刚入秦国时,楚国还没有今日的威势,想到昔年一天下的壮志,再念及当下的窘境,赵政心中戚然。
以前的败都是小败,今日的败却是大败。
也许,一天下的愿望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大王既未忘当年之志,何以逞莽夫之勇?”秦国的根基是赵政,赵政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秦国必生大乱。
这不是关乎天下的一统,而关乎卫缭这些客卿的富贵。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王或以为己不如荆王勇武,然勇武何益?
今日之败,乃荆人之计也!”
卫缭悲哀说道,他现在才明白昨日荆王为何要主动退让。
“何谓?”赵政不解,他不清楚己方如何中荆人之计。
“昨日大王与荆王相视于渭水,荆王先退。
此荆人之计也。”卫缭很肯定的道。
“其时荆王先退,我军以为荆王怯,大王也以为荆王怯,故而勇也。
兵不厌诈,故善战之师,多以智胜而非勇胜。
大王因勇而前行,速退后军心大乱,全军皆崩,此我中荆人之计也。”
“……”赵政不敢置信的看着卫缭,他从未想过这些事情可以这样连起来解读。
旁边的赵勇也有些懵,他从没想过到昨日荆王在渭水边退走是计谋。
“荆人此计,乃诱我斗勇而不斗智。
斗勇,荆人胜也,斗智,我军胜也。”卫缭继续道。
“大王欲与荆王一战,此正中荆人之计也。”
“那寡人当如何?”赵政一直在后悔,从未想到自己中了楚人的计。
他以为秦军战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勇敢,不知道秦军战败是因为自己太勇敢。
“此易也。”卫缭道。
“大王不行莽夫之勇,我军便可胜荆人。”
“寡人不解,请教寡人。”赵政思维有些颠倒,很难理解卫缭所言,他说完对卫缭深揖。
“两军相斗,有斗力斗智之分。
荆人易怒,故而常斗力而不斗智。”卫缭道,话语刷新赵政的三观。
“秦人重利,怒则蛮勇,蛮勇则失利,故常斗智。
荆人胜我,力胜也。
大王不与荆人斗智,却与其斗力,此大谬也。
我军溃败,大王当雌伏忍辱,行勾践当年之事,坐卧而食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岂能再与荆人斗力?”
没有谁比勾践更适合劝慰赵政了,勾践臣服吴王而存国,十年后灭吴复仇。
赵政远没有到对楚国臣服的那一步,卫缭这番话中,忍辱二字让他铭记于心。
然而他毕竟不是几岁大的孩童,勾践能灭吴国可不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灭的。
范蠡、文种都是楚人,没有楚国全方面的支持,不说十年教训,就是百年教训,越国也未必能灭吴。
技术上的输出,外交上的制衡,经济上的扶持,这才是提升国力的关键,而不是什么卧薪尝胆、十年教训。
不会造战车,卧薪尝胆就能造出战车?
库府里没钱,十年教训就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
卧薪尝胆、勾践灭吴,这道先秦酿制的心灵鸡汤甚是美味,但受过完整宫廷教育的赵政知道吴越之间的争端仍然是楚国与中原诸国争霸的延续。
之所以越国能灭吴,乃是其最初的扶持者晋国最终衰弱,再则是楚国对越国的全力扶持——勾践破吴,距吴师入郢不过二十四年。
如今秦国连遭大败,数郡为荆人所夺,仅仅卧薪尝胆是不够的。
卧薪尝胆就能打赢荆人?
十年教训就能克制巫器?
只有愚夫才相信这样的谎言,赵政不是愚夫。
“秦军可胜荆人否?”赵政终于冷静了下来,问出这个最最正确的问题。
“可也。”卫缭对此早有思考,毫不犹豫的答可。
“请卫卿教寡人!”赵政不再是揖礼,而是跪地大拜顿首。
赵勇当即失色,卫缭则坦然受之,他觉得自己受得起赵政的顿首之礼。
*
“王后、王后……”赵政大拜顿首的时候,一个寺人冲进六英宫。
芈蒨见他奔来脸色愈坏,她不想、也不敢听寺人的禀告,因为不管如何消息都是坏的,然而她又不能不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